2009年4月3日 星期五

博士信箱: 金融风暴成因论 (二)


"金融风暴"和"自然风暴"的区别

台风、飓风是"自然风暴",都是高风速的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中国称为"台风",美国叫做"飓风"."金融风暴"与"海啸"、"台风"、"飓风"一样都有"突发性"和"毁灭性",但在形式上不象"海啸",而更接近自然界的"风暴".但与自然界的"风暴"有四点不同:第一,"自然界风暴"中的"个体"是一个个"水汽"和大气分子,他们没有"自主行为能力",而"金融风暴"中的"个体",是"银行家"、"政府"、"企业家"、"贷款者"、"债权人"、"股民"和"存款者",他们都有"自主行为能力".第二,"自然界风暴"中的"个体"大小相差不大,而"金融风暴"中的"个体"非常不同,一个大银行家,其"行为能力"是一个"小股民"的几万、几万万倍。第三,"自然界风暴"中的"个体"没有"智力",既没有"骗子",也没有"傻瓜".而"金融系统"或"经济系统"中,既有格林斯潘那样的"聪明人",又有马多夫这样的超级大骗子,还有无数上当受骗的"傻瓜".不过,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在"金融风暴学"中,"傻瓜"(simpletons)是一个有明确定义的"概念",理想的"消费者"在许多方面都是"傻瓜",许多热衷于"期货"、"期权"的"投资者"既是"赌徒",也是"傻瓜".第四,"自然界风暴"的"动力源"是太阳辐射能、地球引力、地球自转的"科里奥利力",这些是"外在动力",而"金融风暴"的"动力源"是"内在的",是"股民"、银行家的"投资能力"和"放贷能力".过度"超前消费"是金融风暴首要成因这次金融风暴如此激烈、如此严重,第一个原因是,与近几十年来欧美国家普遍化的"超前消费"生活方式有关,与许许多多人远远超过自己收入的"超高消费"、"超高奢侈"有关。"超前消费"需要借贷,适当的"超前消费"有助于货币流动,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一个经济体来说,"超前消费"普遍化程度有一"临界点"——我把它称为"Y点"(可以用一数学模型严格定义"Y点"),超过这个限度,这个经济体的运转就会不灵。诺贝尔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理论就是建立在"超前消费"生活方式之上的,而且看不到有一个"S点".弗里德曼把"消费者"的收入分为"一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把"消费者"的消费分为"一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两类。他认为,消费者可以不"量入为出",可以动用他"未来的预期收入".例如,一个人在30岁时向银行借贷卖下一栋房子,到60岁时还清贷款。在30年中,他负债而有自己的房子,实际上是动用他"未来的预期收入".按照"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这个人要到60岁才能卖得起同样的房子。所以,在这个人30到60岁的时间内,他依靠"超前消费",比"量入为出"的人过得要舒服得多。然而,这只是一种在"理想状态".在现实中,这个人在60岁前往往会失业、生病或者遇到意外,他无力再还贷款。现在美国极大多数人都实行这种"超前消费"的生活方式。其中,"次贷危机"涉及360万户购房者,如果每栋房屋以20万美元计算,总贷款就达7200亿美元。这些"购房者"利用"贷款"机制已经在"超前消费"了。这次美国的金融是在"超前消费"的普遍化程度超过了Y点这一限度而突然发生的。在这次金融风暴中,许许多多投资者发现自己投资的钱"蒸发"了,实际上,是"投资者"的一部分钱已经被那些"超前消费者"、"超高消费者"、"超高浪费者"化光了,这就是股市的"蒸发".如果政府过度开支或依靠过度发行国债来"超高消费"(如北京奥运、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盖豪华的政府大楼)、把钱用在不能增进民众福利的地方(如背离本国国家利益、不得人心的战争)、这也是促成"财富蒸发"的因素之一。
(本文系司各特命学咨询国际信息中心提供的《中西经济预测学比较研究参考资料》之七, 作者严家祺, 转载自"新世纪新闻网", 2009年1月1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