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開放、平衡與對稱﹕一種新的宇宙觀(二)


一.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人類認識活動的基本前提

新歷史哲學告訴我們,歷史是宇宙—人—社會整體性的發展過程;人類全部歷史活動的終極意義就在于認識宇宙。歷史發展具有多種多樣的可能性,她可能是一個開放系統,也可能是一個封閉系統;可能是一個半開放半封閉的系統,也可能是一個大開放小封閉的系統,或是一個小開放大封閉的系統。限于人類已有的認識能力,我們還無法肯定地斷言,在如此眾多的發展可能性中究竟是哪一個才是歷史的發展方向。至于人類的發展前景,要認識這個問題也得先問一下,我們人類究竟是整個宇宙演化歷史或者是地球進化的頂峰呢?還是宇宙發展長鏈中的一環呢?其實,這個問題和我們對整個宇宙發展前景的認識密切相關。倘若我們的宇宙是一個開放系統,人類就處在宇宙演化過程中承前啟后的階段;假如宇宙只是一個封閉系統,人類也許便是宇宙進化史上的最高成就。從宗教和科學的角度來看,人類不太可能是宇宙演化(包括地球進化)過程中的頂峰,因為她目前還難以隨時保持一種健康生活所需的身心平衡能力;至今,她連自身的內臟器官和某些肌肉組織都無法隨意控制。

對宇宙發展前景和人類在宇宙中地位的認識(即所謂的宇宙觀)乃是一切哲學的基本前提。按照康德(Kant, 1724 – 1804,德國古典哲學的奠基人)的理解,人類的認識對象只是現象,本體屬于人所永遠也無法認識的範疇;人的理性從本性上要求認識終極的無條件的東西(即宇宙的真實面貌)。但這個要求永遠達不到目的,因為世界本身不能被認識。我們的認識永遠是有條件的,是無止境的現象。如果理性把相對的現象絕對化,自以為已經把握了全部的真理,就必然陷于假象〔相〕,就必然武斷地采用一種觀點而拒絕另一種觀點。顯然,康德是從人的認識能力有限而認識對象無限這樣一個前提出發來斷言人類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但是這個判斷本身又是基于何種認識呢?康德並未說明。 筆者以為,康公乃視宇宙為一開放系統,人類僅僅是宇宙無限的發展長鏈上的一環而已,因此,人的認識欲望和其認識能力之間相距太大。這里,康德將人的認識形式看成是先驗存在的,就是說,人類在宇宙發展過程中是一個承前啟后的環節﹕一方面,她承載著先于她而存在的宇宙發展環節的全部信息,這些信息表現為人類認識結構的先驗範疇形式;另一方面,人類又難以超越自身的個性結構局限去認識世界的全部內容。可見,康公是從宇宙乃是一個開放系統這個(隱含的)前提出發,推導出人類無法認識世界真相的結論。

(本文系司各特命學咨詢國際信息中心提供的《當代命學基础理論研究参考资料》之一,作者胡昕,哲學博士,現任司各特命學咨詢國際信息中心研究員;本文初稿于1992年夏,全文曾發表于《中國文化復興通訊》,1999年第一期;这次本网刊發前,作者有修改; 未完待續)

沒有留言: